于濤/蠶桑辦
宋仁宗嘉佑二年,公元1057年,在中國文學史上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。這一年開科取士,匯集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位名人。他們是主考官歐陽修,他的學生曾鞏、蘇軾、蘇轍、蘇洵。此榜除了幾位大文學家還出現(xiàn)了大思想家程顥、張載,這一榜人才濟濟,共有9人官至“宰輔”。眾所周知蘇軾對后世影響很大,有著文學家、詩人、書法家、美食家諸多頭銜。他博學多識、學富五車,由于與當時變法實施者王安石政見不合,見罪于新黨,發(fā)生了烏臺詩案,最終被羅織罪名入獄,曾幾度瀕于被砍頭的境地!肮谏w滿京華,斯人獨憔悴。”這樣來形容他的境遇可以說恰如其分。蘇東坡與阜陽有著不解之緣,他外放潁州“知州”半年卻為當?shù)厝嗣褶k了幾件大事,他認真調查研究,走訪民間專家,詳細測量地勢,考察淮水、潁河水情,否決了開挖八丈溝的動議;他心直口快,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,避免了淮水倒灌的情況發(fā)生,造福潁河兩岸人民。他在被貶到黃州期間遇到因“烏臺詩案”受牽連而北歸的王定國,其歌姬說了句“此心安處便是吾鄉(xiāng)”,或許詩人本身生性豁達,或許受其啟發(fā)引以為同道,寫下了千古名詩《定風波》。
事實上,中華民族的偉大先賢們也有同樣的感悟,孔子周游列國,傳播自己的學說思想,在那攻伐為賢,社會動蕩的年代,食不果腹,居無定所,他仍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。大概也是,此心安處是吾鄉(xiāng)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,18歲離開韶山沖,以天下為己任,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,也是歷經九死一生,命運多舛,跌宕起伏。心中有著崇高的愿景,于是無論到哪里,無論條件多艱苦都能安身立命。世紀偉人、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小平同志,14歲離開故鄉(xiāng)到法國勤工儉學,追求民族之解放,個性之自由,精神之獨立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現(xiàn)在,京九絲綢公司毅然扛起重振絲綢新輝煌的大旗,以做世界最好的絲綢企業(yè)為美好愿景,在馬總的感召下,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聚在絲綢大道上,在企業(yè)各崗位上成為中堅力量,他們也離別故鄉(xiāng),離開了親人,為打造阜陽新名片奉獻著青春和才華。
京九絲綢人擁有著美好的愿景,心中有崇高的理想,傳承著絲路精神,續(xù)寫著經典篇章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