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6月10日,將迎來我國第一個“文化和自然遺產日”。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(fā)的《文化部、財政部、工業(yè)和信息化部<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>》的精神,更好地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現代生活,在文化部非遺司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,經過前期籌備,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牽頭,聯合中國紡織工業(yè)聯合會非遺辦公室、北京服裝學院、北京國際時裝周組委會、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等單位,將于6月5日至6月10日,在恭王府推出“錦繡中華——2017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”系列活動。其中包括:六場以中國非遺為主題的“動態(tài)”服裝服飾秀展演;一場與蘇州市高新區(qū)管委會共同舉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-蘇繡“靜態(tài)”展覽和“活態(tài)”傳承人現場展示;三場分別以“蘇繡”、“傳統服裝服飾”、“傳統紡織印染繡技藝”傳承與保護為主題的學術研討。該活動選取非遺項目在現代服飾中的應用實例,展現振興中國傳統工藝,非遺在生活中弘揚、在實踐中振興的盛況,詮釋優(yōu)秀傳統文化的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。快來看看有哪些精彩內容吧!

蘇繡精品展圍繞“小鎮(zhèn)里的蘇繡故事”、“指尖上的傳承”、“非遺回歸生活”等3大主題展開,由三位國家級非遺蘇繡項目傳承人,十三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、八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齊心協力,系統性地梳理出了歷代蘇繡針法的傳統技藝,對經典的歷史代表作品實現了完美再現,充分展示作為刺繡之鄉(xiāng)蘇州鎮(zhèn)湖的深厚文化底蘊。
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與NE·TIGER時尚設計師靈感碰撞,聯袂打造美輪美奐的《水墨姑蘇》刺繡華服大秀,展現了標志性、經典性、民族性、兼容性的現代中國特有服飾形象,凝匯呈現了數千年華夏禮服的文明。

“朝花夕拾”:繼承中國傳統中延續(xù)數千年,又在近年被“遺忘”的傳統“十字型結構”的造型手法與思考方式,運用現代設計語素,以國際化的服裝語言,將中國服飾傳統納入國際設計平臺,思考中國傳統對于世界服飾未來發(fā)展的作用與價值。
“千年之約”:對傳統織物產品,如宋錦、漳緞、花羅等列入非遺項目的傳統型織造面料重新改良工藝和紋樣設計,將敦煌壁畫傳統圖案用現代創(chuàng)新技術承現,讓古典神韻煥發(fā)時代新顏。

變化多端的針織工藝,表現針織設計的多元化與獨特魅力。以二十四節(jié)氣為靈感還原自然本真,在新時代的語境下,把握中國特有的氣質格調,以現代的審美方式設計出適合當下的新式中國韻味。
服飾均以貴州黔西南布依族服飾元素為主題,使用的布依刺繡、藍染、織布等均是國家級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每一塊布料都不是機器制造,而是布依族繡娘們手工制成,每一種紋樣都不是批量化生產,背后都有一個真實的面孔,一段真實的故事。

集不同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與一體,展示莨綢、京繡、手工編織,以及古琴、古曲、中國人的家庭觀,以老中青少四代嘉賓模特展示新中式服飾,立體全面的表達中國傳統文化走進現代生活。
秉承潮繡——釘金繡技藝,以釘針、墊針、拼針為主,將西方的設計理念及東方的文化精粹融合于婚紗禮服之中。以傳統革新的形式來表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雋永愛戀。
來源:中國網 |